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

香港「醫療」無得救

今集會討論香港醫療問題,亦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因素驅使我離開。我相信人人都關心自己的健康,一個地方的醫療服務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。但香港的醫療服務質素已差到一個地步讓我不得不離開。

首先,我並非要批評香港醫護人員的水平,我個人認為香港的醫護人員是專業的,亦絕對值得受人尊重。令我心死的,不是醫護人員的質素,而是香港的醫療制度。

我最近和一位做護士的朋友傾談,了解一下目前香港的醫療情況有多惡劣。他口中描述的景況相當震撼:「香港的病房環境比戰亂國家還要惡劣」。護士朋友告訴我,病床之間的距離是有標準,目的是傳染病控制;但現時香港的病房極度擠擁,完全無視所謂的感染控制措施,甚至有病人要躺在走廊、廁所門外等等。有時要移動病人去其他病房檢查,醫護人員需要移開三四張病床,才能成功將病人推出來,他形容自己像玩推積木遊戲,那種擠擁情況可想而知。

另一方面,護士的工作本來是以照顧病人為主,但他形容現時「床邊時間」(Bedside)越來越少,而文件工作越來越多。因為病人太多,工作量超出負荷,自然多了醫療失誤;這絕對不能怪罪一眾勞心勞力的醫護,他們也是血肉之軀,面對不斷加碼的工作壓力,顧百漏一在所難免。但管理層改善醫療失誤的方法,不是增聘人手或減少收症,而是為失誤情況加入新的表格讓醫護人員核對和簽署確認。文件工作越來越多,就蠶食了接觸病人的時間;這種制度讓本來人性化的醫療服務,徹底改變成一門冷冰冰的文書工作;病人,只是一疊一疊厚厚的檔案,最重要是記錄齊全,在文字上表達出程序正確,終歸變成「文件第一,病人第二」。

我並非刻意危言聳聽,我自己親身體會過香港醫療服務是何等冷漠。有一次我到公共門診看病,等了一個多小時不在話下,入到診症室,醫生一直望著電腦屏幕,問我幾個有關病況的問題,隨即打印一份藥單給我取藥;短短不過兩分鐘,整個診症他沒看過我一眼,我有點懷疑,到底生病的是我還是他前方的顯示屏?

另一個實際例子,我去年陪伴長期病患的家人從一家醫院轉到另一家醫院做治療。當我抵達新醫院時,家人被推到病床去,我便留在護士站辦理轉院手續。當時護士不停翻看我家人的病歷檔(俗稱牌板),然後他從一格格密麻麻的文件櫃中抽出一張又一張的表格,口中唸唸有詞的要填什麼什麼表格,又要簽什麼什麼表格;他還詢問旁邊的同事,這個個案需要填那個什麼什麼表格嗎?同事回覆他:「先填吧,漏了就麻煩。」我一直看在眼裡,感覺很悲哀,那邊廂我家人待在病床上一直未有人檢查,這邊廂醫護人員忙翻天的為避免犯錯而補底;兩邊都在活受罪。

受罪的不止是醫院裡的病人和醫護人員,不要忘記醫院外尚有一大群正受病痛之苦的市民在輪候,他們正在數以年計地等待著診治機會。香港政府,遑論你的自誇生產總值有多高,在香港生活的市民竟然要等上好幾年才能得到治療,你應該感到羞恥!

香港的醫療實在令我徹底死心,整個制度讓病人在捱、醫護人員在捱、輪候診症的人在捱;別以為你無病無痛就不受影響,因為醫療服務是所有人的安全網,難保有一天你健康欠佳時,這張安全網有能力把你接住嗎?所以我決心離開,因為我生怕有朝一日,要捱著病痛在輪候診症,等好幾年才勉強有個床位躺在廁所門外,天天看著那群醫護人員在勞碌折騰。只要一日政府不停止輸入人口,醫療負荷只會越來越嚴重,情況只會惡化,直至崩潰。

今天分享到此;下一集會繼續討論最後一個無得救的因素。記得訂閱我,喜歡今集內容請幫忙按讚給予鼓勵,以及分享給你的朋友,謝謝。


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: https://bit.ly/2ZI9jrB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睇完有咩感想?歡迎留言話比我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