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7月13日 星期六

香港「住屋」無得救




之前提到香港有六個生活相關的因素都無得救,因而驅使我決心離開。今集首先跟大家探討一下香港住屋問題。

最近經常要往返台灣辦理移民手續,很多時需要上旅遊網站預訂機票酒店。我記得有個旅遊網站的宣傳口號是這樣:「用最抵價錢,搵啱心水酒店」。這句口號如果套用到香港,應該變成:「用更貴價錢,住間縮水單位」。

我明白香港地少人多,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,樓越起越密,價錢越來越貴,雖然有點不合理,但這是供求關係帶來的正常影響,我尚可以勉強接受。

但近年所謂「納米樓」和的微形單位出現,就令我確定香港的住屋問題已經病入膏肓。因為納米樓已經不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問題,這種住屋環境根本不人道。


「我接受『不合理』的住屋環境,但不能接受『不人道』的居住空間」



最近我為兩隻貓選購寵物航空籠,發現原來航空公司對寵物籠的規格有嚴格規定;首先,寵物籠的高度必須足夠讓貓貓在籠內完全站立;長度方面,必須足夠讓貓貓趴下休息,並且有空間讓兩隻前腳向前伸展。闊度亦要求是貓貓體寬的一倍。還有三面通風等等。我想講的是,對於一頭畜牲,我們基於人道立場,尚且會顧及牠的活動空間。我們香港人呢?發展商設計出比監房還要細的單位,起居、睡眠、煮食、排泄,都在這一百餘呎的地方進行,符合人道嗎?


寵物航空籠規格(圖片出處:中華航空網頁www.china-airlines.com)



我實地看過這類納米樓,真的很細,全屋只有一邊有窗(寵物籠尚且要求三面通風)。很難想像一個人長時間活在這種狹少空間裡,心理上會有什麼影響。你可知道,貓貓待在籠裡短短一個多小時就到達台灣了;但香港人買一間納米樓,隨時被按揭供款困上二十到三十年。

納米樓的誕生,全因樓價失控地升到一個超越可負擔的水平。試想想,一間普通300呎的小型單位已賣到六百萬了,以這個價錢,不計利息分三十年攤還,每月也要一萬六千多;這相等於很多年青人整個月的收入了,試問如何買得起?為了制造一種讓人買得起的房,發展商就將單位面積劃細,把300呎劃成兩間150呎的單位,價錢就可以賣平一半(事實上卻不是!)。但劃到這種程度,有沒有顧及到用家的感受?假如日後這類納米樓也升到不可負擔的水平時,是否再誰一步劃出75呎、40呎或20呎的單位?

所以,價錢貴、密度高、面積細,通通都不足以驅使我離開。但出現這種不人道的住屋環境,而且逐漸成為常態,就令我對香港的住屋情況死心了。


你可能話,那些劏房、板間房、甚至分租床位等環境更不人道,而且早在香港出現,為什麼我只針對納米樓如此憤慨?我想解釋一下,劏房、板間房、或者分租床位等統統都不是正規的住宅物業,而且很多都未必合法。相反,納米樓就被包裝成豪華住所,動輒就好幾百萬,香港人要花上大半生去償還這種牢房,才真正讓我心寒。


今天分享到此;下一集會繼續討論另一個驅使我決心離開的因素。記得訂閱我,喜歡今集內容請幫忙按讚給予鼓勵,以及分享給你的朋友,謝謝。





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: https://bit.ly/2ZI9jrB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睇完有咩感想?歡迎留言話比我知